环保技术与材料应用创新中心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环保技术与材料应用创新中心聚焦国家双碳战略和“无废城市”建设要求,结合重点领域控碳减碳和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需求,集聚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平台资源,集结一批具有多年技术研发经验的科学家和产业化经验的行业专家人才队伍,以固废水热资源化利用、固废高效道路利用、CO₂矿化利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工业污水深度处理、VOCs处理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面向城市建设化工、钢铁、水泥、电力、危废处理等多类应用场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科技创新行动努力打造低碳全产业布局。


愿景:

成为国内领先的环保功能材料与环保新技术研发、应用验证、市场推广及项目孵化平台。


解决方案INTEGRATED SOLUTION
  • 大宗固废低成本快消纳高效道路应用综合解决方案

    稳定道路基层| 固化土裸用 |场地修复硬化

    了解更多
  • 大宗固废无害化与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综合解决方案

    大宗工业固废 |淤泥质固废| 大宗城市固废

    了解更多
  • 高碳排行业二氧化碳协同固废矿化利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水泥行业| 钢铁行业 |化工行业| 电力行业| 电解铝行业| 固废/危废焚烧行业

    了解更多
定制化服务CUSTOMIZED SERVICE
  • 六大核心合作模式

    联合创新应用中心|技术服务/委托开发|标杆工程示范中心|联合实验室|核心技术孵化转化|成熟技术转让授权

    了解更多

  • 新建/改造产线全流程服务模式

    路径规划|产品开发|方案设计|建设运营

    了解更多

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支撑平台 FULLY SUPPORTED PLATEORM
核心技术应用领域COR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IELD
平台力量PLATFORM POWER

实验室

  • 工业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室

    MEA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平台|新型膜捕集CO₂材料研发及工艺设计技术平台| CO₂矿化利用技术平台

  • 大宗固废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实验室

    适用于各类大宗固废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中试-工业化“硬件平台

  • 大宗固废分析
    鉴定实验室

    具有样本采集及分析、数据统计及评估、处理处置技术评价等能力,能够从固废来源识别、成分分析、特性检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项目案例

万吨级CO₂矿化示范项目简介

国内煤化工行业首个万吨级CO₂矿化制备全固废负碳建材项目成功试运行,该项目利用煤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化渣、电石渣、粉煤灰等大宗固废,在不借助外部热源、不使用任何水泥的条件下与煤化工行业产生的CO₂烟气发生矿化反应,制备出高强度、高固碳率、负碳排放的矿化建材产品,实现了节能、利废、负碳相统一。

万吨级CO₂矿化示范项目意义

项目改扩建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有效消纳各类大宗固废近100万吨,同步耦合利用CO₂至少15万吨以上,本项目已为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树立起一座标志性里程碑!

平台荣誉1993年-2018年(十五年完成技术研发、技术产品化、设备国产化)

合作伙伴STRATEGIC PARTNERS

战略合作企业

  • 中盐安徽红四方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现拥有10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在职员工5000余人。资产总额150亿元。 历经艰苦创业,中盐红四方初步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及新能源、新型建材等系列产业布局,成为一个综合性国家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30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纯碱、33万吨氯化铵、40万吨烧碱、28万吨液氯、26万吨盐酸、16万吨磷铵、10万吨焦亚硫酸钠、10万吨保险粉、13万吨聚氯乙烯糊树脂、22万吨次氯酸钠、16万吨双氧水、10万吨碳酸二甲酯、10万吨甲醇、5万吨邻(对)氯甲苯、3.1万吨吡咯烷酮系列产品、2.4万吨氯化苄、1万吨邻(对)氯氯苄及邻(对)氯苯甲醛、5000吨三氯化铁、3000吨磷酸铁、1800万标方压缩氢气、1500吨杀虫单、9000万安时锂电子电池、60万m3蒸压石膏砌块等,部分主产品产能进入全国前列。

  • 城建设计集团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勘察、设计、总承包为主的综合性设计咨询研究单位,具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国家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综合资信,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行业、全过程服务。荣获国家、部和市级各类奖项近千项,拥有各类专利近千项。 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已与本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未来将在淤泥质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进行开展多方位深度合作。

  • 国家电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1.5万亿,拥有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资产的综合能源企业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我国三大核电开发建设运营商之一,光伏装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二,水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二。 国电投已与本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未来将在低碳研究、碳核算、CCUS等领域内开展深度技术和项目合作。

  • 苏州城投环境

    苏州城投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苏州城投下属的国有控股一级子公司,着力于环境工程和环境投资,具体经营涉水环境治理、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再生资源回收及利用、环境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主要业务,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和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 苏州城投环境已与本中心在固废处理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未来将在苏州大市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

  • 无锡市环保集团

    无锡市环保集团主要负责牵头落实无锡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主要承担水环境治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资源再生和利用、监测检测及平台运维、环保类投资等六大职能,为无锡环保治理重点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无锡环保集团已与本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双方正在筹备共建环保研究院,将在太湖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低碳发展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 申能环境

    申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申能集团旗下的综合环境治理公司,依托国有品牌及资金支持,申能环境致力于深耕原有重金属污染治理、石煤化污水处理及第三方运营管理等优势业务,并积极拓展市政污水、河道治理、土壤修复、固危废处置等新业务,全力打造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型环保综合治理集团。 申能环境已与本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未来将在CCUS、无废城市、水环境治理、智慧环保等领域进行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的深度合作。

  • 上海城投

    1992年起,上海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黄金期。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城投集团由小到大,欣欣向荣,根深叶茂,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和服务全市重大任务的突击队,不断深化改革构筑发展新优势,努力成为国企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 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

    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是以商品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为基础产业,以绿色建筑供应链服务平台为支持产业,以科创培育产投资为主导产业的国有独资企业。目前拥有国家混凝士预制构件、商品混凝十生产最高资质,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战略合作科研机构

  •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6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36]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等,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B8协同创新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素有“兵器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双一流”建设以及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462亩。

  •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学校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

  • 微谱

    始于2008年,总部位于上海,在广州、深圳、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北京、天津、青岛、太原、济南和亳州等地设立有分子公司,拥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7万平方米以上实验室及办公场地。微谱拥有化学、材料、机械物理、可靠性、生物医药、环境、食品、微生物、动物安评、化妆品功效评价等多个专业实验室。

  •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协调设立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于2015年4月23日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共同揭牌。 致力于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建平台化、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专业化的第四方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联系方式CONTCAT US
联系方式:17311146768(周老师)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青龙港路286号
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1-B栋6楼
团队介绍

景镇子·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环保中心主任、无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 ▪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 ▪ 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同济新材料产业联盟专家、深创院水热固化研究中心主任
  • ▪ 主持并参加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日本专利2项)。

金放鸣·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环保中心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主任
  •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 清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2018和2019年度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用科学家
  • ▪ 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能源、环境的顶级杂志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蒋正武·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环保中心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 ▪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 ▪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及固废分会副理事长、RILEM中国区理事、美国混凝土协会(ACI)中国区理事
  • ▪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973基础研究课题、国家“ 十三五” 和“十二五”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5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他引4000多次。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陈永辉·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环保中心废弃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 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主持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基金和重大工程项目约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46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

汪良强·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装备开发制造领域首席科学家
  • ▪ 河南三和水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兼职教授,教授级高工,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郑州市科技攻关和产学研项目2项
  •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二等奖2项(一项排名第1,一项排名第2)、三等奖1项(排名第3),市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编行业和地方标准2项

成铭钊·执行主任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总经理/环保中心执行主任/技术成果推广中心主任
  • ▪ 上海硅酸盐学会普通无机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科技创业联盟副秘书长、同济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中国疏浚协会泥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 ▪ 2019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能源环保行业)
  • ▪ 曾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住建部技术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写标准3项(牵头1项),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授权7项)

李晨·首席科学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环保中心研发总监
  • ▪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项目,参与工信部“重点原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 ▪ 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参与制定多项标准

郦怡·技术研发主任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技术研发管理中心主任/环保中心副主任
  • ▪ 发表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8项(授权12项)
  • ▪ 曾获得“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协鑫杯国际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Ideabank全国泛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20余项各类荣誉

欧阳振奎·技术专家

  • ▪ 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设备安装调试技术专家
  • ▪ 江苏同萃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 河南三和重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 ▪ 原德国拉斯科成型技术有限公司销售部&售后部负责人
  • ▪ 原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型墙材协会副会长
  • ▪ 原河南恒通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中国首条蒸压粉煤灰砖生产线)常务副总经理
  • ▪ 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